煽动“教育焦虑”搞钱,小心这些涉中小学的招生“套路”-今日热闻

原标题:煽动“教育焦虑”搞钱,小心这些涉中小学的招生“套路”

煽动“教育焦虑”搞钱,小心这些涉中小学的招生“套路”


(资料图片仅供参考)

( 2023-05-23 ) 稿件来源:新华每日电讯 权威发布

近日,教育部办公厅印发《关于做好2023年普通中小学招生入学工作的通知》。《通知》强调,各地要巩固义务教育免试就近入学成果,科学合理划定学校招生片区,规范报名信息采集,健全有序录取机制;不得通过考试或变相考试选拔学生,不得以各类竞赛、考试证书、荣誉证书、培训证明等作为招生入学依据或参考。

在北京,有人在互联网上编造散布多所学校现场接收小升初简历投递的不实信息;在广州,一些校外机构组织小升初“秘考”,采取线上报名、酒店考试,一场收费399元……新华社记者调查发现,中小学招生季临近,一些个人和商家通过煽动焦虑情绪、虚构身份、捏造事实等方式误导、欺骗家长和学生,牟取不法利益。

以虚假信息煽动放大“教育焦虑”的几种“套路”

一些自媒体为了流量发布胡编乱造的“牛校”“渣校”排名,误导公众。北京市东城区一所中学负责人告诉记者,“网上一些广泛传播的学校排名榜中,有些存在高考成绩数据错误,还有些连学校名字都是错的。”记者还发现,有的粉丝量较高的房产中介公众号甚至将自己包装成所谓“升学专家”,编造虚假的学校信息骗取用户高额咨询费。

记者发现,某博主发布“幼升小牛娃配置图”,其中所谓“超牛娃”据称是语文识字量超过1500字、拼音熟练、数学会计算乘除法、英语能熟练对话、运动拍球跳绳熟练、“百科知识”懂很多……“对幼儿阶段而言,这些要求显属超前学习。”一位资深小学老师提醒,家长切勿轻信一些教育培训机构虚假宣传,“浪费了钱还伤害孩子”。

甚至还有人通过捏造不实招生信息吸引流量。不久前,北京市民郭某某在互联网上编造散布北京市西城区多所学校现场接收小升初简历投递的不实信息。该行为干扰了相关学校正常教学秩序,造成了不良影响,郭某某被警方依法行政拘留。

煽动放大“教育焦虑”都是为了搞钱

煽动放大“教育焦虑”已成为一些个人和商家屡试不爽的“生意经”。

针对教育资源的竞争焦虑有一定的现实基础。日前,“幼升小offer”这一词条被顶上微博热搜,引发热议。一名上海妈妈在网络平台分享孩子成功通过四所学校的面试拿下“大满贯”的信息。有网友质疑:“这样‘鸡娃’真的合理吗?”

“教育焦虑”的背后是巨大的商业利益。记者了解到,学科类培训隐形变异、非学科类培训良莠不齐仍是当前的突出问题。煽动放大“教育焦虑”是违规培训开办者的惯用伎俩。

“教育焦虑”已成为有力的带货工具。据第三方机构数据,2022年抖音教育创作者整体规模增幅超90%,粉丝数小于1万的普通创作者不断涌现。多位行业从业者介绍,此类账号长期运营,可收获部分稳定的粉丝群体,进而最终转化为“带货”、流量提成等变现能力。记者发现,一些所谓的“牛娃”家长纷纷运营自媒体账号,现身说法,鼓吹教育成功学,看似分享升学政策、教育理念,实则“带货”绘本、玩具等。

强化网络主体监管,促进权威信息公开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法学院副教授赵精武认为,网络虚假内容煽动家长、学生焦虑情绪,有关部门应压实网站平台主体责任,加强账号名称信息审核、专业资质认证、信息内容审核等常态化管理。“应当对发布教育信息的主体设置一定的门槛。”

多位受访者建议,应进一步完善教育信息公开,方便家长获取学校的教学特色、师资力量、教育设施、招生要求等关键信息,缓解升学焦虑和攀比冲动。

北京教育学院心理教师林雅芳建议,家长应树立科学的家庭教育观念,营造宽松的家庭氛围,用积极、多元的视角评价孩子,避免“功利化、短视化”培养目标。

教育部《通知》强调,各地要切实加强组织领导,保持招生入学政策相对稳定。大力推进“阳光招生”,主动就核心政策、群众关心的政策疑难点做好宣传释疑工作。建立健全招生入学工作应急协调机制,对有停办风险的民办学校,要提前预警并做好学生安置预案。严格落实中小学招生入学“十项严禁”规定,严肃查处违法违规招生行为。

(记者乌梦达、吴文诩、施雨岑、赵琬微)(乌梦达 吴文诩 施雨岑 赵琬微)

关键词:

推荐阅读

Copyright   2015-2022 南极印刷网 版权所有  备案号:粤ICP备2022077823号-13   联系邮箱: 317 493 12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