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路新征程②】贵州省人民医院呼吸与危重症医学科:同患者“呼吸”与共

从贵州省呼吸医学临床重点学科,到国家临床重点建设专科,在学科建设上,他们攻坚克难勇攀高峰;


【资料图】

从专业细化、到组建ECMO(体外膜肺氧合)团队,日常诊疗中,他们填补省内多项技术空白;

从SARS、禽流感到新冠病毒感染救治一线,战役时刻,他们“逆行”冲锋在前……

多年来,贵州省人民医院呼吸与危重症医学科以精湛的医疗技术全力捍卫患者的呼吸自由,用优质的医疗服务书写医者的大爱、责任与担当。

学科建设扎实推进

1988年,省医呼吸科独立建科;

2004年,组建贵州省呼吸疾病研究所,在省内率先主持开展睡眠呼吸疾病的诊治;

2012年,获批建设国家临床重点专科;

2017年,呼吸科正式更名为呼吸与危重症医学科;

为实现专病专治,省医呼吸与危重症医学科进一步实施了专业细化,主攻并深耕感染学组、介入呼吸病学组、危重症学组、慢性气道疾病组、睡眠呼吸障碍疾病学组、肺间质病6个亚专业(学组)。

“从无到有、从弱到强、从普通科室到带动全省呼吸医学发展,成绩的取得,并不是一蹴而就,是一代代省医呼吸人夜以继日的奋斗。”做为学科发展的参与者和见证者,省医呼吸与危重症医学科主任叶贤伟深有感触。

2004年非典期间,科室团队成功救治非典患者;

2010年,团队临危受命抢救贵州首例危重甲型H1N1流感患者;

2017年,开展ECMO高级生命支持技术;

……

一场场硬仗,一项项新技术,一个个新突破,见证着省医呼吸与危重症学科高质量发展的坚实步伐。

“目前,科室门诊开设戒烟、哮喘、慢阻肺、呼吸睡眠疾病、呼吸慢病及肺康复、肺血管等专病门诊。开展了近70例ECMO(人工膜肺)高级生命支持治疗,包括围产期孕产妇、儿童、超高龄(90岁)、ECMO支持下省内外远途转运等,已转为常规技术在临床广泛应用。”叶贤伟说。

三十四年来,省医呼吸与危重症医学科积极开展前沿新技术研究,不断创新急诊急救服务,填补了省内多项技术空白——

成为国家呼吸疾病临床医学研究中心贵州省分中心、国家呼吸临床研究中心核心单位、国家疑难病诊治能力提升工程学科、贵州唯一的国家卫生健康委肺脏免疫性疾病诊治重点实验室;在开展重症(尤其是人工膜肺ECMO)、呼吸介入、肺康复、肺部感染等方面走在全省乃至全国前列,接收救治呼吸疑难与危重症患者住院人次呈逐年上升趋势,连续10年在复旦大学西南地区呼吸科声誉排行榜排名第四、贵州第一……

“科室的学科知名度、综合技术评价、病人满意度提升明显,为群众解决病痛的能力得到增强,这种种收获的背后,是我们肩上更大的责任。”叶贤伟认识清晰、目标坚定。

同心抗疫迎难而上

“同呼吸,共命运”是省医呼吸人深藏于心的家国情怀。无论是SARS、禽流感、甲流,还是新冠病毒感染,在呼吸的主战场,哪里有需要,哪里就能看到省医呼吸人的身影。

2020年初,新冠肺炎疫情爆发,省医呼吸与危重症医学科45名医护人员第一时间积极响应,逆向而行,不畏生死,筑起了黔州大地抗击疫情的坚固防线。

在呼内党支部的动员鼓舞下,科室医护人员集体写下请战书,向医院主动请缨,表达呼吸人奔赴“战场”的决心。

省医党委原书记、呼吸科二级教授张湘燕临危受命,担任贵州省应对新冠肺炎救治工作专家组组长,始终靠前指挥,奔走于抗疫第一线,针对新冠肺炎患者精准施测,落实省救治专家组“一人一日一策”原则,为贵州省危重患者确定救治方案,为全省联防联控提供专业意见。

作为省将军山医院业务副院长,贵州新冠肺炎省级救治专家组副组长,叶贤伟组建发热病区、指导发热病区救治、全省远程会诊、开展新冠病毒相关培训。

贵州省将军山医院建成后,承担着省内新冠肺炎确诊患者救治工作。叶贤伟又带领省医呼吸与危重症医学科医护人员分批次驻守将军山。同时,他参与将军山医院的重症患者诊疗,指导普通病房的患者收治工作,多次主导开展了发热门诊流程优化、防疫人员的院感防控实操等全省新冠疫情防控培训工作,提高全省医务人员对疾病的防控意识和识别能力。

“呼吸道疾病本身就是呼吸科的一个病种,作为一名呼吸与危重症医学科医生,我们责无旁贷。”叶贤伟说。

不懈地努力,只为给患者最及时有效的救治。

2020年1月22日,呼吸与危重症医学科接到紧急通知,铜仁市人民医院收治了全省首例新冠肺炎危重型患者。科室资深专家、省新冠救治专家组成员万自芬立刻赶往现场并一直驻扎当地亲临一线指导救治工作。经过医务人员的精心治疗,患者转危为安,顺利康复出院。此战告捷,为贵州省治疗新冠肺炎积累了宝贵的临床经验。

2020年2月2日凌晨,省医发热门诊收治了一名年龄仅55天的婴儿,后确诊为当时国内报道年龄最小病例。在医院各科室医护人员的共同救治下,13天后患儿成功治愈。

在与病毒较量的日夜里,他们用爱心和坚韧筑起一道道健康屏障,越来越多的患者康复出院。

坐镇贵州大后方,不忘抗疫最前线。

省医呼吸与危重症医学科先后派出林洁如、曾婷、付新云等医护人员加入援鄂、援沪医疗队,与全国白衣战士一起,成为全国抗疫队伍的中坚力量。

在科室全体成员的努力下,贵州省人民医院呼吸与危重症学科荣获2020年“贵州省抗击新冠肺炎疫情先进集体”,成员林洁如获2020年全国三八红旗手,叶贤伟、张萍等荣获“贵州省抗击新冠肺炎疫情先进个人”等荣誉称号。

创新科研薪火相传

“科研创新是推动学科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叶贤伟介绍,多年来,省医呼吸与危重症医学科一直对标国际前沿,积极推动科研创新,多个呼吸疾病领域的基础和临床研究全面发展,尤其在肺癌、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等研究方面,形成了特色重点研究方向。

近年来,呼吸与危重症医学科主持科研项目40余项,在权威、核心或国外杂志发表的学术论文有50余篇,SCI收录论文20余篇。其中,2018年,呼吸与危重症医学科团队与王辰院士合作,作为共同第一作者,在世界权威医学杂志《柳叶刀》上发表题为《中国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流行病学现状及危险因素》的文章,揭示了我国慢阻肺的流行状况,首次明确我国慢阻肺患者人数约1亿,已经成为与高血压、糖尿病“等量齐观”的慢性疾病,给世界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治疗提供了一份数据翔实的参考资料。

“实际上,能取得如此多的医学成果,与团队的开放建设分不开。”叶贤伟说。

一方面,呼吸与危重症医学科联和贵阳医学院与钟南山院士成立贵州工作站,与王辰院士成立院士工作室,并成为国家呼吸临床研究中心·中日呼吸专科医联体协作单位,为呼吸与危重症医学科培养大批优秀的专业人才。另一方面,科室主动走出去,同国内外行业顶尖医院开展合作,不断选配业务骨干进修深造,提高诊疗技术水平。

“对外交流合作让我们增长了见识,学习到国内外先进的医疗技术。”刚从浙江省肿瘤医院交流学习回来的徐艳菊博士收获满满。

不仅如此,省医呼吸与危重症医学科在不断提高自身医疗服务水平的同时,也致力于提高基层呼吸疾病防治体系与能力建设,推进全省呼吸与危重症医学科(PCCM)科室规范化建设。

“作为省呼吸疾病质量控制中心,省新发高风险呼吸道传染病防治研究人才基地、省肺功能培训基地,我们有责任帮助大家一起进步。”叶贤伟说。

自2013年起,省医呼吸与危重症学科团队便利用周末和节假日奔赴全省各地巡讲,将最新的专业知识、最实用的医疗技术带到基层。同时积极搭建平台,牵头组建贵州省基层呼吸疾病防治联盟,协助省内几十家医联体机构建立以呼吸为核心的重症病房。

行程万里风正劲,重任千钧再奋蹄。

近年来,借助5G远程技术,科室已与市州,甚至县级医院建立了紧密联系。叶贤伟说,未来,还要努力推动全省乡镇卫生院救治呼吸疾病能力的提升,使当地群众在家门口就能共享优质的医疗服务。

关键词: 危重症医学 医护人员 军山医院

推荐阅读

Copyright   2015-2022 南极印刷网 版权所有  备案号:粤ICP备2022077823号-13   联系邮箱: 317 493 128@qq.com